在河南周口市关帝庙街沙颍河畔,静静伫立着周口寨门普济门。它始建于明正德六年(1511年),作为周口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,宛如一部镌刻时光的典籍,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,承载着周口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。
“普天同庆,济世安民”,普济门之名,寄寓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。历史长河中,它曾是周口至关重要的防御屏障,在岁月的惊涛骇浪里,历经无数战争与灾难的洗礼。明朝末年,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周口城,普济门在激烈的战火中遭受重创;清朝时期,一场大地震又让它伤痕累累;民国年间,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至,这座城门不幸沦为敌军的军事据点。直至新中国成立,在政府的精心保护与修缮下,普济门重焕生机,成为周口熠熠生辉的旅游名片。
回溯往昔,周家口一带河道纵横,构成一幅独特的水运画卷。沙颍河南岸的新街,曾是与贾鲁河血脉相连的支流。然而,时光流转,河道逐渐淤塞。每逢汛期,汹涌河水便如脱缰野马漫溢而出,大片良田被洪水吞噬,两岸百姓深陷苦难泥沼。清嘉靖年间,人们为摆脱困境,将淤塞河道填平,筑起一座土码头。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条件,这座码头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,暴雨倾盆之时,河堤频频决口,洪水肆意吞噬周边土地,百姓苦不堪言。
道光年间,水师提督赵龙章临危受命,肩负起加固河堤、重修码头的重任。他别出心裁,以石滚为基,将石磨巧妙砌成坚固台阶,极大提升了码头的实用性与稳定性。为进一步增强防护能力,他还下令在码头上建造寨门。因堤南香火鼎盛的普济寺,寨门上题写“普济门”三个苍劲大字,寄托着消弭水患、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景。自此,这座以石磨为主要建材的码头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磨盘山”。它坚实厚重,恰似勤劳坚韧的周口人,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,成为周口人精神品格的生动象征。
在周口这片土地上,流传着诸多动人的历史传说,为其增添了神秘的人文色彩。相传,很久以前,沙颍河突发大水,洪水如猛兽般肆虐,村庄被淹没,百姓流离失所。在众人绝望之际,一位名叫周生的年轻勇士挺身而出。他日夜奔波,带领乡亲们修筑堤坝。然而,洪水过于凶猛,堤坝危在旦夕。千钧一发之际,周生毅然纵身跳入洪水,化作一座巍峨山丘,挡住了汹涌洪流,守护了一方百姓。后来,人们为纪念他,将此地命名为周家口。
又闻普济寺建成之初,寺内有一位医术高超、心怀慈悲的高僧。他不分贫富,免费为患病百姓诊治。某年,周口地区瘟疫肆虐,无数人深受其害。高僧耗尽心力,四处寻觅草药,精心配制药方,还亲自为百姓煎药治病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许多百姓重获新生。为感激高僧的救命之恩,百姓们纷纷前往普济寺上香祈福,寺庙香火愈发旺盛。寺内有一口大钟,高约三米,钟口中径约1.5米。寺中僧人每日早、中、晚敲钟三次,每次108响。钟声清越悠扬,三寨皆可听闻,“普济钟声”也因此成为周口八景之一。
如今的普济门,通过毛石与磨盘的巧妙堆叠,以及新旧材料的鲜明对比,重现昔日的庄严与辉煌。复建后的普济门重新屹立于沙颍河南岸,它不仅是老周口的时代记忆,更是新周口的文化地标。作为周口重要的旅游景点,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。人们在此欣赏普济门独特的建筑风格,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普济门的存在,不仅为周口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,更为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站在普济门码头河畔,清澈河水潺潺流淌,两艘轮船静静停泊在河面。远处,高楼大厦与历史的光影交相辉映。沿着“磨盘山”的台阶缓缓而上,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,令人思绪万千,感慨不已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:莫索尔法则(搞好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,不是请客吃饭,而是坚持 “莫索尔法则”)
凉爽新大陆!成都出发高铁2.5h抵拢18℃的古韵之城,风景堪比阿勒泰,美食多到吃不完!
选中“苏F88888”的外来务工女子将号牌卖了280万?当地交警:号牌不能过户
Linux之父Linus还是偏爱AMD!仍在使用RX 580:搭配线程撕裂者
Intel一口气推出三款Arrow Lake中低端处理器!Ultra 5 235A/TA/UA齐上阵
Contact: 凯时kb88官方网站·官网首页
Phone: 13800000000
Tel: 400-123-4567
E-mail: admin@youweb.com
Add: Here is your company address